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新時代背景下,社區(qū)黨建活動室不僅是黨員開展學習、交流的場所,更是凝聚群眾、服務民生的重要平臺。然而,傳統(tǒng)黨建活動室常因功能單一、氛圍僵化、互動不足等問題,難以吸引群眾主動參與。如何通過設計創(chuàng)新,將黨建陣地打造為“有溫度、有活力、有吸引力”的親民空間?本文結合最新實踐案例與設計趨勢,總結出以下五大核心要點。
一、功能復合化:打造“一室多用”的靈活空間
痛點破解:傳統(tǒng)黨建活動室功能單一,使用率低。
解決方案: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(xiàn)空間的多功能切換,滿足不同場景需求。
可移動隔斷:采用折疊門、屏風或軌道推拉門,快速切換“會議模式”“活動模式”“展覽模式”。例如,某社區(qū)通過合并相鄰空間,將150㎡的活動室擴展為容納80人的紅色影院。
模塊化家具:配備可拼接的會議桌、隱藏式折疊椅,靈活適應10人黨課到30人主題黨日的場景需求。
墻面功能集成:將制度展板、電子屏、儲物柜整合于一面主墻,既節(jié)省空間又提升信息展示效率。
二、以人為本:人性化設計提升參與感
核心原則:從黨員和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(fā),兼顧不同群體的使用體驗。
無障礙設計:設置無障礙通道、防滑地面、圓角家具,確保老年人、殘障人士安全使用。
舒適性優(yōu)化:采用柔和的照明、人體工學座椅、分區(qū)溫控系統(tǒng),營造溫馨的休息與交流環(huán)境。
易操作性:設備采用大字體、語音提示,如智能投影儀、電子簽到屏,降低使用門檻。
實踐建議:
在入口處設置“服務引導臺”,提供通俗易懂的活動指南;
為老年人開辟“健康監(jiān)測區(qū)”,配備血壓儀、急救包等設施;
設置“兒童友好角”,提供繪本、益智玩具,吸引家庭參與。
三、文化氛圍營造:讓紅色基因“看得見、摸得著”
設計策略:通過場景化、互動化設計,強化黨建文化的感染力。
紅色標識與符號:懸掛黨旗、入黨誓詞、黨史長廊,但需注意比例控制(紅色元素占比不超過40%),搭配原木色、米白色等中性色調,避免視覺壓迫。
立體化展示:
墻面:分層展示固定內容(如黨章)、可更換展板(如先進黨員事跡)、互動電子屏(掃碼觀看黨史紀錄片);
地面:嵌入LED時光軸,動態(tài)呈現(xiàn)黨的百年歷程;
頂部:利用吊頂或立柱懸掛紅色工藝品(如長征模型、南湖紅船),形成“空中黨史館”。
互動體驗區(qū):
設置“黨員意見墻”“學習打卡墻”,鼓勵群眾留言、分享心得;
配備VR設備,體驗虛擬紅色場景(如井岡山會師、長征路模擬)。
案例參考:慶陽市環(huán)縣黨建活動室通過“黨員的權利與義務”“廉潔自律準則”等展板與電子顯示屏結合,既規(guī)范制度又增強趣味性。
四、科技賦能:用數(shù)字化手段提升吸引力
技術應用:結合多媒體與智能設備,打造沉浸式、互動式學習體驗。
智能導覽系統(tǒng):通過掃碼獲取定制化學習路徑,如為青少年推送“紅色故事闖關任務”,為黨員提供“三會一課”在線學習資源。
互動投影與全息影像:在墻面設置黨史主題互動投影,參觀者可通過手勢觸發(fā)事件講解;全息影像還原革命先烈演講場景,增強代入感。
大數(shù)據(jù)分析:后臺統(tǒng)計活動參與數(shù)據(jù),分析群眾偏好,動態(tài)調整服務內容。
社區(qū)黨建活動室的親民化設計,本質是將“政治性”與“服務性”相融合,讓黨員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與力量。通過功能復合化、人性化布局、文化浸潤、科技賦能及長效運營,活動室不僅能成為黨員學習的“紅色課堂”,更能成為群眾信賴的“家門口服務站”。未來,隨著智慧社區(qū)建設的推進,黨建陣地將更注重“場景化體驗”與“情感共鳴”,真正實現(xiàn)“黨建引領、群眾參與、共建共享”的目標,讓紅色基因在社區(qū)生根發(fā)芽。
全國服務熱線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
【本文標簽】 黨建活動室 黨建活動室設計 社區(qū)黨建活動室設計
【責任編輯】小橋